由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汽車報社聯合主辦,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特別支持,日本汽車工業協會、德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新能源汽車國家大數據聯盟、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聯盟、歐洲汽車工業協會聯合協辦的第二十一屆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國際論壇(以下稱“泰達汽車論壇”)于2025年9月11日至9月14日在天津市濱海新區舉辦。本屆泰達汽車論壇圍繞“增動能 啟新篇 向全球”的年度主題,邀請重磅嘉賓展開深入研討。
在9月13日“高層峰會:聚焦硬科技,以科技創新持續引領產業創新”中,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CTO 吳會肖發表題為“系統化創新驅動中國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演講。

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CTO 吳會肖
以下為演講實錄: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各位媒體同仁們大家下午好!我是來自長城汽車的吳會肖。非常榮幸能夠受邀參加本屆泰達論壇,和各位共同探討中國汽車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如何高質量發展,如何向全球突圍。
昨天下午和今天上午的會議中,我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們正站在承前啟后的歷史交匯點,“十四五”規劃即將收官,“十五五”的篇章正在啟航。剛剛聽到各位前輩的分享,我在腦子里回顧自己工作30多年的一幕幕,尤其是過去5年所發生的巨大變化,中國汽車產業憑借前瞻政策和市場創新活力,完成了從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的轉身,也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到部分領跑的歷史性跨越,我們也很高興地看到,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突破了50%,汽車從幾年前的前沿概念走向了規模化的量產,中國汽車也確實正在從汽車大國穩步邁向汽車強國。站在這樣一個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窗口期,我們中國車企如何持續地攀高向新,如何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不僅關乎企業生存,也關乎國家產業的競爭力,也關系到我們的全球話語權。所以接下來我想從三個趨勢來分享一下長城汽車的思考和實踐。
第一個趨勢是從規模擴張邁向質量精進的發展范式之變。過去十年,中國汽車產業憑借政策和市場的雙輪驅動,實現了大步快跑,產銷規模、核心技術和產業鏈的能力都有了顯著提升,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在這樣一個高速增長的背后確實存在資源錯配、內卷加劇的問題,這對于中國汽車產業公信力是有負面影響的。未來五年,期待行業進入穩步精進階段,這里的穩不是慢,而是回歸造車本質,謀求長期主義下的系統能力的躍升,這就要求我們更加精準地洞察用戶需求,更高效地整合技術資源,更加扎實地構建整個體系的韌性,在每個細分領域、技術細節上深耕細作,實現從量的積累到質的突破,助力中國汽車在世界范圍內的公信力提升。
第二個趨勢是從集成創新走向基于問題和需求導向的原始創新,從單點突破創新邁向系統融合創新。過去五年,我們的汽車產業有很多技術創新,多是以三電、智能座艙、智能駕駛等單點技術突破為主。到了下一階段將是軟硬一體、跨域協同的系統創新。是基座,智能化是靈魂,網聯化是血脈,真正的領先來自于能源、智能、互聯等多個技術的深度融合。以我們說的輔助駕駛的功能為例,不僅依賴于先進的模型和算法,更加離不開線控底盤的精準迅捷地執行,駕乘體驗在未來不僅僅取決于動力、性能、底盤的調教,也需要通過算法不斷提升車輛的自調節、自適應能力。未來的企業不再是出行的工具,而是進化為具有感知、思考和凈化能力的智能生命體,技術架構也確實正在從預控制向中央計算轉變,更關鍵的創新模式也會從企業內部研發走向跨界協同、生態創新。只有打通硬件、軟件、算法與生態,實現技術、用戶、場景的閉環迭代,才能贏得未來競爭的主動權。
第三個趨勢是未來競爭格局之變,未來一定是從本土深耕邁向全球突圍。相比于2021年,自主品牌產銷由790萬輛增長到了1390萬輛,中國自主品牌的市占率從不到40%增長到了60%以上。我們也回顧一下整個汽車的百年發展史,實際上汽車產業自誕生之初就具有全球化的基因,也只有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經營品牌、服務用戶,才能持續地提升國際競爭力。沒有人否認“十五五”期間必將是中國汽車品牌成為世界品牌的關鍵時期,全球化不再是單一的產品出口,而是技術、品牌、制造、供應鏈與文化價值的生態出海,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應對市場、法規,理解環境不同的偏好,實現研發、生產、供應鏈和品牌建設的全身布局。
今天以技術為基石、以用戶為中心、以價值延伸為導向、以全球化市場為陣地,向各位匯報一下長城汽車在新的時代下是如何投建和運營的。
技術層面,以橫、縱、垂三個概念來打造了科技生態網,具體就是縱向的技術進化,橫向的跨域融合以及與外部生態聚合的三維創新。縱向深化核心技術,我們在動力領域上一直在構建覆蓋燃油、混動、純電、氫能的全球化、全動力布局,特別創新推出了智能混動四驅HI4家族,真正做到了全場景覆蓋、全車型適配。智能化領域也把強大的AI大模型和OS系統做了深度的融合,新一代的AIOS將為用戶打造主動感知、主動服務家庭的New Member,同時在VLA+世界模型的技術煥新下,即將亮相全新的輔助駕駛系統。橫向上要加速技術領域的跨域融合,以新一代的電子電氣架構和底盤操作系統為核心,推進能源、組合駕駛輔助、車身、底盤等控制域的深度協同,實現從功能疊加到系統融合的轉變,構建車端、云端、用戶端一體化的智能生命體。對于外部聚合生態的資源整合,長城汽車始終堅持開放協同,與全球的頂尖學術機構、科技企業共建AI技術生態,通過聯合創新、數據共享與標準共建,推動下一代技術范式發展和生態持續進化。
在產品層面上,我們進行用戶主義,讓技術創新真正的服務于人。第一是要把我們的需求做精準的定義,從技術導向邁向需求導向,建立了數字化需求洞察平臺,來識別不同場景下的用戶體驗痛點,實現從技術到用戶的全鏈路互通,推動產品定義,確保技術始終服務于人。這句話理論上講起來簡單,但大家都經歷了非常痛苦的轉型,還好最終有了非常好的結果。第二是平臺的高度集成,要基于整車思維把各種先進技術進行深度融合,構建全球化、高柔性的模塊化平臺,像積木一樣靈活滿足多元化的需求,實現轎車SUV、MPV、甚至皮卡等全品類的覆蓋和規模化落地。把平臺高度集成放到了產品和關注用戶層面,是因為只有這樣做才能夠更好的管控成本,更好地落地我們的質量管控體系。第三是智能和安全兼備的理念。在智能方面要構建軟硬協同、常用常新的全生命周期的價值體驗,真正實現車隨人變、常用常新。但在這樣一個時代,安全變的更加重要,所以在安全方面要夯實安全可靠的整車基礎性能,構建軟硬融合的雙軌品質管理體系。傳統的質量管理體系和面向軟件的質量管理體系,以及隨著電子電氣設備在整車上的應用越來越多,質量管理的方法論也要不斷迭代。
上面講完了技術和產品,下面在價值層面圍繞人、車兩大核心向大家介紹一下我們是如何持續拓展汽車產業的科技價值和人文價值。
通常很多人會講在科技價值的維度上怎么做的,長城汽車和所有企業一樣也在不斷拓展汽車屬性邊界,車輛不僅是移動的交通工具,更是融合了AI、互聯與能源技術的智能終端,可以作為移動的儲能單位參與電網互動,可以支持智慧城市的能源調度,同時也作為超級的智能終端融入智慧家居、智慧辦公等多元生態,成為萬物互聯的關鍵節點。
下面講一下全球化的層面,我們始終堅持生態出海戰略,圍繞技術、服務、經營、品牌四大維度,實現從市場全球化到企業全球化的升維。
第一,技術本土化。我們也在建立全球化的研發體系,在主要區域設立海外的研發中心,這樣不僅能夠完成產品的本地化適配,更能夠針對不同市場氣候、路況、用戶偏好進行專項研發,滿足不同區域的差異化需求,實現從全球標準+區域特色的產品創新。
第二,服務本土化。我們建立了全球化的營銷服務體系,包括線下數千家的服務網點以及線上的數字服務平臺。實現全球用戶7×24小時全時在線,提供銷售、維保、互聯等一站式服務。
第三,經營本土化。我們在全球不同區域設立當地的辦事處或者成立子公司,我們也吸納了一大批扎根當地、了解當地的本土人才,幫助長城汽車更好地走進本土市場。同時也構建了多國多產地的全球供應鏈與生產布局,深度進行本地化采購與當地用工作,帶動了當地產業鏈的升級,實現從中國制造向世界制造的轉型。
第四,品牌跨文化。面向海外,堅持以一個長城的全球戰略,用“go with more”的全球品牌理念,把中國有容乃大的哲學智慧和現代工業文明相融合,以統一的品牌形象去構建全球的海外認知。同時也尊重并融入當地文化,推動品牌從走出去到走進去轉型,真正講好中國汽車的品牌故事、文化故事。
未來全球汽車產業的競爭,新的是技術創新,新的是產業協同,新的是綜合國力,我們也希望能夠在相關部門的指導下,協同產業各方,共享基礎研發成果,實現技術共生。拉通上下游標準體系,構建生態共生,謀求全產業鏈利潤的合理分配,推動價值共生。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長城汽車愿以開放之態、創新之智與諸位同仁一道筑牢中國汽車產業公信力的根基,實現高質量全球化的市場突圍,共同打造贏得全球尊敬的中國汽車品牌。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