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13日“高層峰會:聚焦硬科技,以科技創新持續引領產業創新”中,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閤先慶發表題為“創新驅動,賦能新廣汽”的演講。

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閤先慶
以下為演講實錄:
尊敬的各位領導、嘉賓,大家下午好!
受董事長委托,很榮幸出席本次論壇。當前,汽車產業正迎來全新的機遇與挑戰,“十五五”規劃正在謀篇布局。感謝大會提供這樣一個平臺,讓全行業齊聚一堂、共話未來。結合本次峰會的主題,下面我以“創新驅動,賦能新廣汽”為題,分享我們在這方面的實踐和思考。
首先,汽車產業正處于科技創新驅動與生態重構的關鍵機遇期。在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度融合的浪潮下,汽車行業正在經歷一場由數字化、智能化驅動的深度轉型。轉型動力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AI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汽車功能拓展帶來無限可能。隨著相關技術不斷成熟,AI應用不再局限于組合輔助駕駛、智能座艙等核心場景,而是滲透到車輛全領域,包括底盤控制、動力管理、車身電子乃至社會服務等各環節,實現全鏈路賦能。這種系統級AI正從根本上擴展汽車的功能維度,重塑產業生態和價值分配格局。此前兩位央企負責人已就此作出精彩闡述。
第二,電子電氣架構的技術成熟,為“軟件定義汽車”提供有力支撐。集成度更高、性能更強、成本更低的電子電氣架構,大幅幫助企業實現技術平臺化,建立標準化框架,通過分層解耦重塑供應鏈。
第三,用戶需求與技術創新共同驅動全行業向全生態服務轉型。面對消費者多樣化需求,近年來誕生了Robotaxi即時出行服務等極具創意的商業模式創新。未來,如何充分發揮生態鏈各方企業的優勢,通過生態合作為消費者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是每個企業需要重點把握的機遇。
在這輪產業變革中,科技創新能力已成為決定企業競爭力的關鍵。廣汽集團認為,只有把握以下幾點,才能在這場變革中把握機遇、搶占先機:
第一,規劃引領,雙輪驅動,讓創新有源頭、有方向。我們認為,一切創新都來自市場需求和技術發展的雙輪驅動,只有最終落實到產品、滿足用戶需求的創新,才具有生命力。廣汽集團高度重視頂層設計,把“創為先”融入企業基因,堅持“維護一代、開發一代、儲備一代、研究一代”,推進“3510”技術規劃,聚焦關鍵領域持續投入、提前布局。2013年,廣汽提前洞察智能化、電動化的發展趨勢,積極投入布局三電系統、組合輔助駕駛和T-BOX核心技術,為車型智能化體驗提供了有效支撐。
第二,聚焦核心,重點突破,搶占創新先機。結合技術發展趨勢和用戶需求的變化,廣汽重點在智能化、低碳化兩大方向集中資源、尋求突破。
在智能化領域,重點聚焦電子電氣架構、智能座艙、組合輔助駕駛、智能底盤四個方面:一是電子電氣架構方面,重點推進由分布式向集中式的技術迭代。2022年,廣汽發布“星靈架構”,并基于此構建自研的體系。接下來將繼續布局下一代電子電氣架構,通過保持平臺架構的技術領先性,支撐車型自動化體驗達到國內領先水平。二是智能座艙方面,鑒于其已成為影響用戶體驗的核心技術,我們推出車云一體的座艙系統,打造“常用常新、千人千面”的第三空間。自研的車云一體大模型獲得行業首個A+級AI座艙認證。今后將以多模態交互為主線,結合智能可變座艙與智能交互技術,持續提升用戶體驗。三是組合輔助駕駛方面,大模型技術的融合應用已成為發展的關鍵推動力。廣汽已實現L2-L4多場景覆蓋,在全國落地城市領航輔助系統,成為行業首批獲得L3上路試點資質的企業。自研L4級Robotaxi已實現示范運營,并攜手滴滴推出首款具備全球化適應能力的前裝量產L4車型。下一步將重點研發基于生成式AI的端到端大模型架構,深化與科技企業的合作,實現廣汽組合輔助駕駛體驗的行業領先。四是智能底盤方面,重點聚焦控制系統、硬件構型及智能協同控制的創新。2023年,廣汽量產行業首個A字彎執行器協同的鷹爪系統,基于自研預控技術和統一動力學底座的控制技術,實現性能行業領先。后期計劃繼續聚焦線控底盤、角模塊、智能協同等關鍵技術,實現軟硬件自主可控,持續保持廣汽底盤性能領先。
在低碳化領域,廣汽重點聚焦極致節能和電動化兩個方面:一是節能方面,持續推出20多款自主研發的發動機、變速箱,搭配自研GMC3.0機電耦合系統、高效增程器等行業領先的混動產品,可適配HEV、PHEV、EREV等各類混動車型。其中混動專用發動機最高熱效率達到44.14%,多缸發動機熱效率達到46.03%,性能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今年8月發布的星源增程技術,實現油電轉化效率(每升油發電3.73度)等3項關鍵指標行業第一,發電功率領先同級20%以上。后續將聚焦低能耗技術,支撐整車能耗水平保持行業領先。二是電動化方面,聚焦電池、集成、電驅等三電核心技術,加快推進自研自產。自研的海綿硅負極片電池、彈匣電池、12合一集成電驅等關鍵技術,多項性能實現行業領先。后續將重點研發新一代高能量密度電池和電驅控制器,預計2027年實現新一代電芯搭載上車。此外,我們還積極開展碳中和相關研究,探索減碳技術。憑借在動力領域的突出貢獻,廣汽動力總成團隊榮獲“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榮譽表彰。
第三,布局前瞻科技,擁抱未來的創新變革。在領域,廣汽基于未來多場景移動立體出行的發展趨勢,重點布局飛行汽車、機器人等關鍵技術,打造新質生產力。廣汽自研飛行汽車已實現首飛,正推進示范運營。其中首款多旋翼機型于今年6月量產上市,首發當天即獲得上千臺訂單,預計不久后可在粵港澳大灣區實現示范應用;復合翼機型7月首發,8月獲得民航局特殊飛行證。廣汽自研的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于2024年底發布,今年6月已在廣州地鐵實現示范應用,目前正推進示范區建設。后續將重點加速其在公共安全、康養、汽車后市場的應用落地和小批量生產。
第四,人才優先,機制創變,筑牢創新基礎。科技創新力的根本是人才。廣汽高度重視人才戰略,推行全球引才工程,加速“新四化”關鍵人才的引進,積極構建核心技術人才團隊。內部管理推行專家領先攻關機制,設立創新工作站、專家工作室,由專家帶隊攻堅。后續將繼續加強在核心人才引進、薪酬激勵、市場化機制等方面的投入,打造高效、國際化的研發團隊。
第五,開放合作,協同創新,構建創新生態。為加快向生態服務型企業轉型,在堅持核心技術自研的同時,廣汽始終積極推動開放合作,與產業鏈上下游ICT企業、高校、科研院所通過戰略聯盟、合資合作、聯合實驗室等多種形式開展創新合作,實現資源互補,構建全產業鏈的創新生態。自2017年起,以廣汽智能網聯產業發展為契機,我們與科大訊飛、立訊精密等頭部企業開展合資合作與多層次創新協作,構建了自主可控的關鍵技術產業鏈。
通過多年的創新實踐,廣汽已累計申請專利超過2.3萬件,榮獲中國汽車行業科學技術一等獎等60多項重要獎項,在國家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評價中連續多年被評為優秀,持續保持行業領先水平。這些扎實的技術積累和體系化的創新能力,為我們迎接“新四化”的轉型挑戰、應對產業鏈深度重構奠定了堅實基礎,也讓廣汽在智能化、低碳化等關鍵賽道中始終掌握發展的主動權。
站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時代潮頭,廣汽將繼續堅持創新驅動,做好頂層規劃布局,聚焦關鍵技術突破,積極布局前沿技術,抓好科技人才體系建設,堅持協同創新,努力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以“再造新廣汽”的決心,為中國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